應激是加拿大病理生理學家Hans Selye 于1936年首先提出來的。
Moberg在1983年給予的解釋是,指動物體在受到來自內部或外部不同的刺激時,機體內部為避免各種必要物質的產生和平衡失調所發生的非特異應答反應的總和。
應激分為內在應激和外在應激。
免疫應激是指在環境條件較差的情況下,畜禽機體不斷受到外界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的攻擊,促使免疫系統不斷被激活,產生免疫應答反應來抵御微生物的入侵,同時引發畜禽機體一系列行為和代謝上的改變。
行為上改變可能有,過敏、體溫升高、采食量下降,體重增加速度下降、沒有精神頭、愛睡覺。
代謝上的改變可能有,營養代謝改變,本來供給營養配合的飼料,結果出來了營養不平衡的情況。
應激條件激活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和淋巴細胞釋放前炎性細胞因子。
前炎性細胞因子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刺激垂體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腎上腺皮質激素刺激腎上腺產生皮質酮及糖皮質激素類。
糖皮質激素既可以抑制免疫細胞產生前炎性細胞因子,也可以刺激誘導抗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這樣就一方面防止炎性細胞因子在機體內過分活躍而產生危害,另一方面也可以平衡應激機體細胞因子的產生。
免疫應激的最終應答就是由前炎性細胞因子因子和抗炎性細胞因子的平衡關系決定的。
生長環境差,微生物數量和種類可能會多,入侵動物機體的概率就會升高,動物造成免疫應激的可能性加大。在這樣的環境中,經常有免疫應激的影響,動物的生產性能下降、飼料利用率不高,疾病頻發,無法獲得良好的養殖效益。
機體為了對抗免疫應激,會調用原來維持生長和骨骼肌蛋白沉積的營養物質,引起營養不平衡,結果就是飼料利用率、生長性能不佳。
應激反應使機體的內分泌失調,從而引起體內調節物質合成與分泌代謝的一些激素紊亂,導致體內糖類、脂肪、蛋白質代謝活動改變,直接降低畜禽的肉品質。
一周閱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