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法氏囊是其中樞免疫器官,外觀呈圓形囊狀,位于泄殖腔后上方,與骨髓、胸腺共同承擔著機體的免疫防護功能。法氏囊和胸腺起源于胚胎早期,為淋巴上皮結構,是誘導淋巴細胞增殖分化為免疫活性細胞的器官。其大小隨年齡有顯著變化,性成熟后逐漸消失。新生動物時切除,則造成淋巴細胞缺乏,影響免疫功能。
法氏囊囊壁充滿淋巴組織,其主要功能主要與體液免疫有關,骨髓產生的淋巴干細胞隨血流到法氏囊,在激素的影響下,迅速繁殖分化成囊依賴淋巴細胞——B細胞,當B細胞轉移到脾臟、盲腸扁桃體及其他淋巴組織后,在抗原刺激下,可迅速增生,轉為漿細胞,從而產生抗體。
自從雞的飼養模式由地養轉網養,特別是由網養再轉籠養以后,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發病率,就基本絕跡了??墒?,隨著種雞超齡服役越來越普遍,以及往來改籠養或新建籠養雞場越來越老化,雞的法氏囊病與雞滑液囊支原體病一樣,在家禽養殖業又有抬頭和爆發之勢。
不過,這時候的雞的法氏囊病,已經沒有了以前的那種典型病變和高死亡。我們這兩年去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四川、湖北、貴州、云南、廣西和福建等地進行了連續調研,發現現在的雞法氏囊病為非典型法氏囊炎。為什么不叫它病呢?是因為它在臨床診斷上,幾乎不表現任何“教科書式”的典型病變。
也不表現人們傳統認識的那種典型法氏囊病的癥狀,更談不上高死亡和使用法氏囊抗體立即有效的情況。如今在家禽臨床上正在發生的法氏囊炎,一是不表現任何臨床癥狀;二是雞子幾乎沒有明顯傷亡;三是剖檢看不到傳統認識的法氏囊病的典型癥狀。
以至于,現在這個疾病仍然不被養殖者所認知、認可,既然不被認可,那就不會有投入進行防治。不采取措施不防治,這個病又是個隱性病,所以造成大家都去治其它顯性雞病,而更加忽略這個疾病的防治。這種緣木求魚式的疾病防治,通常不會收到很顯著的用藥治療效果。
這樣以來,用藥增加成本;治療效果不好,還耽誤雞子生產性能的發揮,從而大幅降低養殖收益。值得廣大養殖者對該病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非典型法氏囊炎。非典型法氏囊炎作為一種傳染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其對肉禽最大的危害就是腎萎縮、腎紅腫、腎出血和腺胃水腫還出血等,從而造成腎臟功能嚴重下降使“生產效益始終上不來”。
根據來自病料采集的實驗室檢測與報告數據統計分析,從2021年至今,非典型法氏囊炎的發病檢出率在逐漸增加,前面講過這個法氏囊炎改變致病形式了,常規的病料采集和儀器檢測你很難檢測到它,只有更精確和更靈敏的專業儀器才能檢測到它的存在。用一般的實驗室、檢測方法與檢測儀器,通常都會被報告為沒有或者疑似。這更加重/堅定了很多人潛意識的“自我設定沒有”。
這一切都要從雞法氏囊病的分類和當前流行毒株的特點說起。利用多克隆抗體與病毒進行交叉中和(VN)實驗方法對法氏囊病毒分離株進行血清分型,主要分為血清Ⅰ和血清Ⅱ,由于血清Ⅱ病毒沒有毒力,所以我們經常談到是血清Ⅰ型法氏囊病毒。根據法氏囊病毒(IBD)的抗原特性與致病力,血清I型又可以分為3種:經典型、超強型(vvIBDV)和變異型(nVarIBD) (有的把弱毒株的疫苗毒株也考慮,分為四種型)。
根據長期監測數據分析可知,目前國內雞場流行的法氏囊毒株,超過80%以上都是非典型株/變異株。法氏囊病毒不同分型的區別是經典型和超強型法氏囊病毒感染雞群,除了都有典型的腿肌出血、法氏囊腫大出血,如紫葡萄等臨床病變與癥狀外,超強型還能造成花斑腎和腺胃出血等病變;經典型法氏囊病毒致死率在10%-50%,超強型法氏囊病毒致死率在50%-100%。
非典型法氏囊炎病毒相比經典型和超強型比較特別,感染后雞群很少出現傷亡,也很少有典型的臨床癥狀,精神外觀僅表現輕微的萎靡狀態,解剖可見法氏囊萎縮、法氏囊蒼白并有粘液滲出,部分法氏囊腔內有出血或干酪物。由于變異株造成中樞免疫器官法氏囊損傷,導致嚴重的免疫抑制,帶來雞群生長發育不良、料比升高和生產性能降低等問題,檢測才能發現它。
此外,變異法氏囊病毒感染不止有以上危害;有研究證實,它還能導致新城疫和流感疫苗免疫效價下降至少2個滴度以上以及雞群因為免疫抑制還容易易感傳支、傳喉、馬立克病等多種疾病(見下圖禽病學摘取)。
禽病學(十四版)
回歸現實,怎么防控才能減少高流行態勢下,變異型法氏囊病毒感染帶來的危害?
結合最新研究進展和禽病學(第十四版)以及國內一線專家的經驗,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選好疫苗,種商一體化免疫防控
目前可供選擇的疫苗有重組亞單位疫苗、滅活疫苗、活疫苗(溫和型、中等毒力活疫苗等)、抗原抗體復合物疫苗和載體疫苗(HVT-VP2)疫苗使用。
建議選擇安全性高、免疫應答強和同時能誘導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的效果好的亞單位疫苗;污染嚴重地區,可以用亞單位滅活疫苗和中等毒力活疫苗聯合免疫(雖然活疫苗對法氏囊有一定損傷,但是在14天以后,可以進行免疫,占位效果好)。
母源抗體一般保護雛雞1-3周,但用油佐劑亞單位VLPs疫苗加強免疫后,被動免疫力可延長至4-5周,生產中使用滅活疫苗(包括變異株)免疫種雞以獲得高水平的母源抗體,商品代可根據需要免疫新流法或新支流法等疫苗。
二、生物安全上,場舍徹底清洗消毒,注重日常消毒和批次管理
法氏囊病毒非常穩定,耐酸、耐堿、耐一定消毒劑和高溫。
在pH為12才開始失活(一定耐堿性),pH為2病毒(耐酸性)不受影響,對一般消毒劑都有一定的耐受時間。
同時也耐受一定高溫。研究發現將IBDV感染組織埋在類便堆肥中14天,溫度升至55°C以上時,持續8.8天,IBDV完全失活(這也是法氏囊病毒在夏季檢出率很高的原因之一)。
注意平時雞舍內外的消毒,注重雞糞的處理與轉運;發生過法氏囊病的場區對雞舍進行嚴格的“2清2消”(清理-清洗-噴灑消毒-熏蒸消毒)。
因為法氏囊病難以滅活,批次間根據是否發病空場10-30天不等,減少場舍內病毒載量。
三、對雛雞進行提高免疫力,加強管理,減少應激
由于最近一段時間,除法氏囊病等免疫抑制病發病增多,病關和傳貧等免疫抑制病發病率相對增多,建議可在2-3日齡或者7日齡免疫用 轉移因子提高雛雞免疫力,同時加強日常飼養管理、通風管理以及水料等管理,減少應激,維持雞雛對外界的免疫抵抗力。
四、發病早期、癥狀典型的病雞可注射法氏囊抗體治療
雖然,目前法氏囊病毒變異株致死率低,但是還有近10%的法氏囊強毒株在雞群中流行,容易造成雞群嚴重的傷亡;根據雞場臨床表現和傷亡,可對發病早期、有癥狀典型的病雞進行法氏囊抗體注射治療,如有繼發感染可配上慶大霉素等藥物控制。
對于現代化和規?;u場的疫病防控,不能眼里只有疾病,一定注意從生物安全、免疫、管理等多方面進行系統性防控,這樣才能實現家禽疫病可控。
五、發病治療,主要以中西藥結合的防控技術治療效果最好
中西藥相結合的治療技術,可以發揮西藥針對性強和見效快的優勢;中藥雖然沒有西藥作用那么精確,但中藥的整體治病觀,有利于整體治療和不易復發的優勢發揮。
一周閱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