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眼見可能為虛
分享一個感受,對于相同室溫的房間內,夏天在該室溫的房間內可能仍然感覺熱,而冬天在同樣的房間內則還有冷的感覺。
這種感覺是因為人體表面與室內環境對流和輻射復合換熱量在冬夏之間差別巨大造成的。
外界溫度同樣為25℃,冬天的輻射換熱量是夏天的5倍,對流與輻射的復合換熱量是夏天的3倍。
因為冬天散失的熱量更多,因此冬天會覺得冷,夏天由于不能及時散熱而感到熱,還必須通過皮膚出汗,增加蒸發散熱。
看看這個圖,空氣是同樣的25℃,可體感確是不同的25℃。
熱輻射往往不易察覺,我們也不容易測得到。
雞舍中,即使沒有接觸,周圍環境設備、墻面溫度的高低都會影響雞的體感溫度,這也是冬季沒有充分預熱的雞舍,雞群往往表現更冷,需要更高的目標溫度的原因。
夏季屋頂保溫隔熱性能不好的雞舍,舍內雞群感受往往更熱的原因。
因此,雞舍除了要做好密閉,隔熱性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除了熱輻射,絕大多數的養殖從業者也都知道注意雞群體感溫度價值,懂得顯示溫度不能代表雞群的感受溫度。
其他常見的影響體感的因素還包括:
濕度(對應蒸發散熱的影響)、風速(對應對流散熱的影響)、采食(對應體增熱帶來的熱量增加)、密度(對應傳導和輻射散熱,也可能影響對流和蒸發散熱的影響)等等。
而除了這些還要考慮探頭溫度能否代替雞群的感受溫度,這涉及到不同籠層、不同位置的溫度,還涉及籠內和籠外的溫度差。
不同籠層間差異,往往認為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
上層溫度往往略高于下層,但是當4層籠養,或者雞籠上部的空氣層較薄的時候,頂層也有可能會更低。
4層也會出現1、2層溫度接近,3、4層溫度接近的情況。
當然這與季節不同,通風量不同時也有差異,建議測試一下,心里有數,雖然這點差異不大,在雞群的成長過程中往往容易適應。
不同位置的溫度差異,這可能涉及風速和密閉性的影響。
實踐中密閉良好、風機性能優質的雞舍,這個差異往往不大,但在夏季可能要注意一下,如果風機用量不夠,中后段往往會積熱影響體重。
籠內籠外的差異往往是存在的,雞籠有點像雞的小房子,與外界換氣往往要靠側面,如同窗戶。
籠內往往溫度會略高于籠外,這與雞群的密度,大小有關系。當雞群產熱越少,風速越大的時候往往籠內外溫度差越小,探頭溫度可能更容易代表籠內溫度。
另外,顯示的溫度往往僅代表探頭位置的溫度,能否代表全群平均溫度,還有待商榷。
所以,你看到的溫度計或環控器上顯示的溫度,往往與雞群實際感受溫度有明顯差異。
而你觀察的越多,考慮的越全面,對雞群的整體狀態也會更加了解。
掌握雞群的真實感受,并與環控裝置科學互動,一直是我們養雞人追求的方向。
來源:poultry times,作者:吳振鳴
一周閱讀排行